杭州物流知识条码的发展简史
条码技术诞生于20世界40年代。由美国乔•伍德兰德(Joe Woodland)和贝尼•西尔佛(Beny silver)两位工程师为研究食品项目代码及相应自动识别设备而发明,并于1949年获得了美国专利。最早的条形码很像徽型同心圆环形码,俗称“公牛眼”。
20世纪60年代中期,美国超市业者因收银台算帐太慢和结帐常出错,故由一群零售商、批发商和杂货制造商组成超市委员会,与IBM,NCR等当时的 主要计算机厂商共同寻求解决方法,制定一套商品代码,称为“环球商品代码”(Universal Product Code,UPC)。到了1973年4月3日,美国统一编码协会(Uniform Cord Council,UCC)选用UPC码建立条形码系统,制定了相应的标准,并在食品业内以UPC码作为标准码推广使用。条形码技术从此由研究阶段进入大规 模实际应用阶段。UPC码的结构为一组印在商品包装上的平行黑线和数字,故又称为“条形码”,只要利用光学扫描器来读取商品上的条形码,即可辨别所有商 品。UPC码在美国和加拿大一直延用至今。
1974年,Intermec公司推出了39码,并在工业及军事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。1977年,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了欧洲商品编码协会 (European Article Numbering Association,EAN),以UPC标准码(UPC-A)为基础,制定出欧洲商品代码EAN-13码与EAN-8码。1981年,EAN已发展为 国际性组织,改名为国际物品编码协会。1981年128码被推出应用。1982年之后又推出93码,其符号密度比39码高了30%。其他还有交插25码、 49码、16K码等,目前全世界已知的条形码约200多种,常用的约40多种。条形码发展至今,在原有的一维条形码基础上,又发展了二维条码,二维条码可 在同样的空间上表示更多的资料。
20世纪80年代中期,我国的许多单位和部门开始试用条形码技术,并于1988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了“中国物品编码中心”,由国家 技术监督局统一领导,并于1991年4月19日代表我国加入了国际物品编码协会(EAN)。至2002年,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的统计资料显示,我国采用条形 码标识的产品已超过100万种,有8万多家企业申请注册了厂商代码。这在全球排名第三,仅次于美国和日本。应用条码技术进行自动扫描结算与管理的各类商业 超市和配送中心上万家。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已在全国各地设立了45个分支机构,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工作网络。